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社会正加速向数字时代转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拥抱科技,创造了一系列融合了先进的技术和艺术的奇思妙想的数字艺术作品。
数字艺术勾连了过去与未来,揭示了现实与宇宙的古老寓言,聚焦人类与技术的关系,多角度探索未来新兴数媒科技介入人类生活的价值、意义和问题。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近期的一些数字艺术展都有哪些“新花样”!
重塑与再造——数字人与数字艺术展
“重塑与再造——数字人与数字艺术展”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开幕,展览由数字人和数字艺术两个板块组成,集中展示了首届数字人创新应用大赛获奖作品、国内优秀数字艺术家作品和深圳本土艺术家数字艺术作品,是数字人与数字艺术的一次碰撞与融合。
01
后人类·赛尔
于朕的《后人类·赛尔》体现了近年来他对混合现实、未来建筑、空间交互以及科幻设计实践的思考。
02
神话
田晓磊作品《神话》是一套“屏幕福尔马林”式的展览,通过阵列的形式形成视觉冲击,用个体形象来表达人类与技术的关系,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出人类演化路径。
03
事件模型
武子杨的《事件模型》开始于对基于社交媒体算法推送的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各类新闻和社会事件的收集与整理,通过人工智能工具将每一个事件的标题文字作为关键词生成了相对应的3D模型。
04
Doomsday Man
周行的《Doomsday Man》用AI学习技术创造了1001个面部形象,使用计算机语言在声音的不断变化中控制其进化频率,希望探究借由机械智能生命去想象学习除人类之外的人造人形态的可能性。
05
元方舟
蔡宇潇在《元方舟》中使用动画语言,编织了一个大洪水故事来反思诸多问题,对新兴等级秩序以及被新秩序重组后的新后人类身份进行讨论。
06
加密传说
邝智轶的《加密传说》是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塑造出来的多个数字孪生,以这一接地气的形象在虚拟世界中展开有关后人类的传说。
07
玄·升
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的数字水墨交互艺术装置《玄·升》以抽象水墨为基本元素,结合中国传统卷轴画卷的形式,运用现代数字媒体交互技术,在现场与观众产生互动。当人们走进特定区域,运动轨迹将实时改变画布里的水墨形态,以一种生动、有趣的交互方式,让观众感受东方水墨意趣,体验艺术创作雅趣。
图灵花园-沉浸交互MR数字艺术大展
博伊斯曾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意识维度也在不断扩张。伴随着人们对于当代艺术的不断摸索,先锋艺术的潮流正在时代中崭露头角。
一场前所未有的当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全新体验——“图灵花园-沉浸交互MR数字艺术大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启。
MR混合现实技术实现了在现实的环境中叠加虚拟的内容,让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产生共生联动,以增强用户多维度空间及全新交互体验感。
01
门
“图灵花园”中有“意识种子库”“造物生”“新月空间”“坠入虚无”“未知”“创造”六扇门等待观众开启,踏入绚丽多彩的数字艺术世界,探寻生命的起源、探索存在的意义,突破想象的极限,创造万物生长的可能性。
在这里,观众们不再是第三视角的旁观者,可以自由选择穿越虚实空间,以艺术创造深入探讨智能与发展、过去与未来、存在与意识等人类永恒话题,尽享艺术魅力。
02
创造“创造”
在创造“创造”空间,我们不仅挑战着创作的边界,还在重塑我们理解世界和自我认知的方式。
这不仅仅是一个用来进行立体绘画的空间;它是一个哲思空间,一个让我们重新认识现实和虚拟、个体和群体、自我和他人之间关系的空间。
03
造物生
而在“造物生”中,戴上MR眼镜,每个人都可以打破现实与虚拟的空间,尽情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亲手探索和创造生命基础的场域,建造自己的文明宫殿。
04
新月空间
在“ 新月空间 ”里,你将会通过MR看到现实世界中充满生机活力的奇异物种,生长在不同的角落中,而当你带着MR眼镜身临其境时,一半现实一半虚幻的新月世界就此展开。
随着一切线性的宇宙被打破,我们也将重新定义“限时”的认知,感受现实物质与虚拟意识的不断交织。
这是一场融合技术和游戏的冒险,可以与虚拟动物亲密接触、探索数字之门,让观众感受到身临其境的奇妙体验。
05
未知
在“未知”空间中,MR眼镜的介入,让我们置身于一个无尽的矩阵宇宙,每一步的行走都是在探秘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每一次呼吸都能感受到来自未来与现在交织的具象表达。
06
坠入虚无
在“坠入虚无”里,是一个带有交互体验的唯美激光艺术装置,唯美绚丽的激光艺术为观众打开思维与意识的探索之门,亲身体验和感受科技与人类共生发展的未来与未知。
开屏行动·数字艺术大展-先行展
本次先行展作品包含数字动态影像与沉浸式艺术影像,展览将通过多感官、参与型、沉浸式的方式,为观众提供“超视角”的观看与体验,以此打破传统展览与观众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让观众成为展览的深度参与者。
01
情绪几何 5.0
《情绪几何》5.0是艺术家费俊与代数几何数学家许晨阳以及心理学家刘正奎进行跨学科合作的艺术实验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作品邀请观众触摸互动装置,将自己的情绪传递给装置,装置通过生物识别技术,如心率、皮肤电导等生理数据,捕捉和计算出观众的情绪状态,生成一个个“因人而异”的动态化的几何图形。
02
姿态云—姿态墙
来自北京的费俊与多伦多的朱迪思·道尔共同发起了《姿态云》研究项目,一方面他们展开了对于人类姿态的采集和收藏的技术研发;同时也利用艺术作品来探讨姿态的剩余价值、能量转换和虚拟劳务等涉及经济及社会学范畴的话题。
作为这项研究输出的成果之一,《姿态云-姿态墙》探讨了利用参与者姿态生成动态影像以及生产艺术作品的可能性。正如“雁过留声”的意境一般,现场观众或者过客在有意或者无意中参与了与“姿态墙”的互动,他们的姿态被体感装置实时的捕捉下来并绘制出了一幅幅动态的姿态画像,可谓“人过留痕”。
03
云游江山
集南北山水于一体的《千里江山图》,是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云游江山》是与《千里江山图》的跨时空艺术对话,也是对这一巨作的数字化当代转译。
从解读原画层层叠加的繁复绘制过程,到营造游历于画中世界的沉浸体验,再到提取画中美学元素、抽象演绎其色彩与光影奥秘,随着影像内容循序渐进的变化,作品在宏观和微观视角中形成了对《千里江山图》的多维度演绎,以恢弘震撼的视觉叙事传达中国传统审美观和宇宙观。
04
时间的形态·京剧
《时间的形态•京剧》尝试通过动态影像结合动态捕捉数据来表现时间的形态,这件作品并不是简单的把来自京剧大师的戏剧表演动态进行可视化,而是把戏剧表演者在时空两个维度中所生成的姿态痕迹进行 动态化和材料化的凝固,形成具有动感与质感并存的姿态时间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