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Lab 动态
{{PraisePoints}}
微博
QQ空间
微信
微信扫一扫
艺术家邱宇专访:与AI开启共同想象
MANA新媒体艺术站
2023-06-15 10:23
6026 0 {{PraisePoints}}


作品截图

作品现场照片

在“共同的演化”展览中,一件委任作品受到了大家的关注,作品虽运用了现在最常使用的AI工具完成,但是邱宇的创作打开了与AI协作的另一种视角,他关注于今天AI工具所呈现的自然语言的理解和算法模型的相互运作,艺术家把这一过程认为是经验、语言与想象所混合的流动,并把这一过程带入到了一个以山海经为背景,包罗了记录、传说、想象、演绎所构建的想象世界之中。今天带着一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艺术家邱宇的作品《共同的想象》创作背后的思考。

《共同的想象》

艺术家 邱宇

创作时间:2023  

提词生图,2D-3D生成工具、三维引擎

我们对自然生态的理解会基于不同的文化和经验,作品“共同的想象”基于东方文化的生态想象构建,艺术家与人工智能技术协同想象和续写了“山海经”中的生物形象,在一个虚构世界中建立了想象的生命共同体,进而思考在经验、语言和想象共同作用下的生态叙事。

作品由intel委任创作 


MANA:作品介绍中提到,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与人工智能技术协同想象了…”,关于在创作中人工智能技术与艺术家的关系这个方面,你有哪些体悟可以分享吗?


邱宇:

这次创作对我来说是一次有趣的实验过程,一开始并没有确定用这些AI工具做什么或一个具体的方向。就是在给它提词然后试着能生成什么样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有意思的不是要AI去完成我的某些要求和想法,而是在它的反馈中我能得到什么方向。创作的过程中还做了一个试验,是用AI生成的图片让我的一个朋友去解读,然后用解读的词语再作为提词去生成图片,然后再拿给另一个朋友去重新描述,这样多遍的解读和再生成的过程,图片原本的内容和意义基本全部改变了。每个过程都有个人的经验和想象参杂进去,在人与机器共同的想象链条中不断地演化,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过程。在今天的生活中,机器智能早已与我们的意识和想象纠缠在一起,这就让我感觉到,如果我们去除AI的工具性和我们生产的目的性,它就会像一个在思维和想象链条上的节点,在共同进行一个由经验、想象、语言不断地流动所形成的叙事。这就让我想到神话或者是传说故事,都是在口口相传中不断流转变幻的过程。

发明工具的人永远也想象不到使用它的人所发挥的创造力,今天的AI工具能够完成人类通过很长时间才能够掌握的技能,并且有时候显得比人类做的更好,但对我来说并没有对它所体现出了人类的能力而惊叹,甚至让我感觉到它本身被其有限的数据集所限制。所以,在与AI协作过程中,并不想以一个让人赞叹的图像生成为目的的结果导向,而是想象了与另一个生命体展开的对话过程。最后作品所形成的样貌也是由AI工具所呈现的特征来决定。所以对我来说,在与AI共同创作中,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共同发展的过程;重要的不仅仅是AI能够提供给我们完美的图像,而是技术的改变所带来的美学意谓。


MANA:怎样的契机让你选择用AI的方式进行山海经的主题的创作?


邱宇:

在最初开始这项创作的时候并没有把主题设定在《山海经》这样一个古老的经典文本上,而是在创作方式上进行了自我限定,就是尝试运用今天普及的或大家常用的AI工具完成这个创作,比如说:提词生图或视频、2D转3D的方式等等···我觉得有意思的是AI提供了不同以往的创作路径和方式,因为自然语言的介入让人与机器之间由操控转变为沟通,在与它的对话中寻找两个主体的“间性”,就像是我去想象它在如何理解我所想的,以及它表达出来的是否是我所说的,在其中有我所提词的基础内容,也会出现一些有意思的误解,或是算法不完善所出现的BUG。

所以当我在使用这些工具的时候并不想让它们只是去生成我们认为技艺高或者是更接近我们想象中的“精湛的”或“好看的”图像,而是感兴趣于这种方式生成的过程。《山海经》可以看作是在长久的时间中沉积的通过想象所构建的生态观,反应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它是人们总结的与实践关系的经验,但是与传说、想象、演绎并存,它是在时间的积淀和不断的口口相传的过程中所形成。这也正像所谓AIGC的方式,用自然语言的理解和算法模型相互运作的过程。


MANA:作品中所有生成的形象都用了《山海经》中的描述进行提词?


邱宇:

起初用了一些《山海经》中对奇异生物的描述,但是随着与AI的“对话”中不断的演变,也会加入一些不是《山海经》的文本,作品中的生物形像不是对《山海经》中所描述的形象上的追溯,所以作品中很多生物的形象并不是山海经世界中所描述的样子,或者说一点都不一样,因为我觉得人工智能不是帮助我去“完善”那些传说中的形象,是去看AI会如何续写那些传说,或者它会产生出什么样的变体。就像不同时代对《山海经》所描述的内容都会用不同视角的理解,如果我们把AI背后的数据集看作是机器的“经验”,那么它在语言、经验和想象中的互相中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其中也包括误读和意外,就像在把2D的鸟转换成3D的过程中,AI就误把后面的翅膀当成第三个翅膀生长在了鸟的背部,想象一下山海经中描述的奇禽异兽不也是在某种误解和个人的意愿促使之下所形成的呢,这可能就是与AI共同想象中有意思的部分。

续写的传说——AI生成图像变体


MANA:作品中,各种不同的生物在一片无垠的水面上漂浮,不论是这些生物还是承载它们的“小舟”都呈现出像是气球一般轻盈却又带拙朴的动感,请问这些设定背后有着怎样的思考?


邱宇:

在创作之初并没有去设定这样的运动方式,整个创作过程更多是想去发现AI所带来的视觉和美学的不同形式,有意思的是在通过工具把2D的形象生成3D模型的过程中,AI的算法是通过形象的边缘来挤出成为三维模型,简单的理解就是由两片伸缩的平片通过吹气形成一个有立体感的气球。三维模型的这种造型特征让我感觉到就像是一个非现实存在的事物变成一个具体的占有一定空间的形象符号。使想象中的事物占有实际的空间,像是儿童玩的气球一样漂浮在空中的意向。这种意象成为一个天真的幻想世界,回想山海经中的事物,也正是这种传说和想象不断地沉积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它们在特定的条件可以被重新的召唤出来,成为集体的想象图景和文化特征。在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些非现实的事物在真实的动力学的控制下摇摆、相互作用,又加深了想象中的另一种现实感受。

2D-3D转换

AI生成的三维生物形象

作品片段

作品展出于《共同的演化 Co-Evolution》(展览现场)

关于艺术家












邱宇 Qiu Yu

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博士。从事艺术与科技的创作和研究,在创作中使用声音,影像,装置,生物等混合媒介结合科技手段探索科技媒介所蕴含的内在逻辑和语言关系,以及混合媒介影响下的生命感知。作品曾参加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B3双年展,金鸡湖双年展,安仁双年展,“生长”国际生物艺术展,亚洲数字艺术展,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获奖与进京作品展等国内外展览。


{{PraisePoints}}
声明:凡注明为原创作品,用户无权用着商业使用,如有发现将追究法律责任。
举报
客服管家
tom@urbanlight.cn
周一至周五 09:00-18:00
现在咨询
稍后再说
意见反馈